瑞幸董事长的魔力
作者:赵一川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2021年1月,瑞幸咖啡爆发了一场“宫斗”。
七位副总裁和多名高管联名,要求罢免董事长兼CEO郭谨一,理由是他无德无能,贪污腐败以及铲除异己,导致公司到了存亡边缘。这些高管要求董事会和大股东尽快任命新的管理层。
郭谨一马上反制,他对外称,联名信是由瑞幸原创始人陆正耀和CEO钱治亚组织发起,部分员工不明真相被裹挟签字。于是,这场逼宫大戏被外界周知。
当时郭谨一上任刚半年,他接手的是瑞幸业绩造假后的烂摊子。他应该没想到,这不是陆正耀唯一一次与他叫板,一年多之后,陆正耀带着部分原班人马又重新咖啡创业,创立库迪咖啡,于是这两家品牌又绞杀在一起。
这是后话。
郭谨一曾是陆正耀的心腹之一,早在2016年他就从体制内辞职,加入神州租车追随陆正耀。2017年,瑞幸咖啡创立,郭谨一成为负责产品和供应链的副总裁。仅仅18个月后,瑞幸咖啡在纳斯达克上市,速度创下了当时的纪录。陆正耀攒的这个咖啡创业局,到达巅峰。
2020年4月,瑞幸业绩造假曝光,涉及销售额约22亿元,上市之后的所有财报都被注了水。丑闻之后,陆正耀等创始团队出局,郭谨一通过内部调查后安然过关,临危受命成了新的董事长。
然而,曾经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最后还是反目。
陆正耀为何指使人联名逼宫,原因至今不清不楚。据有的报道说,是陆正耀认为郭谨一不够听话,因此想要遥控换人。但是他的算盘落空,联名信发布一个月之后,董事会表态支持郭谨一,参与逼宫的高管却纷纷下台了。
这场宫斗,为瑞幸后来死里逃生埋下伏笔。
瑞幸业绩造假的冲击波持续了两年,一直到2022年4月,所有遗留问题才全面解决。郭谨一当时表示,瑞幸咖啡顺利完成债务重组,回归到正常公司状态。在他眼里,旧瑞幸已经死了,除了保留这两个字,公司是全新开始。这家被认为走到头的造假公司,居然活了过来。
2022年,瑞幸的年度营业利润首次转正。2023年,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248亿元,超过星巴克,门店数量达到夸张的1.6万家,并且这个数字还在攀升。瑞幸不仅没死,还成了国内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
除了剔除造假团队和梳理内部流程,调整运营策略,可能是它活下来的原因之一。
在陆正耀时代,瑞幸的打法简单粗暴,靠低价补贴(甚至免费)抢占市场,迅速扩大门店数量。到了郭谨一手里,不再像这么激进,停止了所谓低效补贴,开始讲究“精细化”运营。2021年,瑞幸又放开加盟,进攻下沉市场。随后的几次翻身仗,和打造爆款有关,比如生椰拿铁,以及去年大火的酱香拿铁。截至目前,在营收、利润和规模上,瑞幸的基本盘貌似稳定。
在现制咖啡市场,去年最热闹的莫过于价格大战,主要就在瑞幸和库迪咖啡之间展开。因造假丑闻离开之后,陆正耀曾有过两次餐饮创业,但都无果而终,2022年10月,他重操旧业,又和钱治亚杀回咖啡赛道。瞄准的,就是瑞幸这个老冤家。
然后就是相似的商战套路。两家咖啡品牌在8、9元的价格带上大打出手,互相挤占份额。瑞幸以直营为主,库迪则押注加盟模式,两家的门店数量均迎来一轮狂飙。陆正耀志在必得,价格战激烈之时,库迪根据与瑞幸门店的距离来确定补贴标准,这个距离甚至以“米”来计算。
虽然抗住了库迪的猛烈进攻,但价格战的炮火,还是削弱了瑞幸的盈利能力。去年第四季度,瑞幸利润率下降至3%,上年同期则超过8%。与此同时,营销端费用大幅上涨,瑞幸好像又走上了老路。
前不久,瑞幸一度火爆的“9.9元”促销活动大幅缩水,不再是全场饮品的通用券。这成了瑞幸刹车的一个信号,剩下同样失血过多的库迪,仍在支撑着架势。
按照郭谨一的说法,利润率回落符合预期,瑞幸的核心目标仍是市占率。话虽如此,但从行业规律和瑞幸的新一轮扩张看,烧钱仍然是条捷径。尤其在品牌力没完全确立的情况下,要想继续抢占市占率,没有低价的诱惑是远远不行的。
瑞幸和仿造它打造的库迪咖啡,某种程度上,走的一直是同一个路子。与已进入中国市场二十多年的星巴克相比,它们高度线上化,不讲究所谓第三空间的概念,而是轻资产运营,店铺面积不大,即拿即走。在拉新和客户运营上,低价倾轧以扩张规模,这几乎成了新式咖啡赛道的不二法门。
瑞幸复活,原本是一个非常戏剧化的商业故事,然而目睹了去年的价格战,一股熟悉的味道又扑面而来。那就是令人厌倦的低价竞赛。回想数年前的互联网创业潮,当年的共享单车和网约车赛道打法,似乎与现在的咖啡创业没什么本质区别,后者在商业模式上毫无新意。即便有机构曾统计称,瑞幸相当一部分销量来自高频用户,表明瑞幸摆脱了对烧钱补贴的依赖,然而这种说法是值得推敲的——毕竟,不是靠品牌力吸引而来的客户,是很容易随价格变化而转变心意的。
在这一点上,陆正耀的新项目库迪咖啡,恰恰提供了一个佐证。当年他因瑞幸造假而出局,一时间声名扫地,背上骗子骂名,但当库迪挥舞着优惠券出现时,市场似乎又健忘了。这说明,无论对瑞幸还是库迪来说,消费者除了对价格忠诚,对你们本身是没有任何忠诚的。
让一切似曾相识的,还有站在郭谨一和陆正耀背后的推手们。比如新鲜出炉的各种研报,对现制茶饮或现磨咖啡的市场规模,往往都给出很高的预估值。就像它们曾对共享充电宝或共享办公概念做的那样。也许咖啡赛道的增长潜力被大大神话,只不过因市场上缺少了其他标的,这个泡沫便被吹起来了。
从这个角度说,瑞幸的确活了过来,但又很无聊。这不是某一个董事长的局限,而是创投环境的某个点出了毛病。
*题图 | 视觉中国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