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始人全体弃守康乃德
近日,中国临床阶段创新药企康乃德向美国SEC提交了一则人事变动文件。文件显示,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郑伟,联合创始人、总裁兼董事会主席潘武宾双双在6月10日提交辞呈,并于6月12日生效。*** 辞职并非因为与公司在任何有关公司运营、政策或惯例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同时,公司董事会任命Kleanthis G. Xanthopoulos博士接替潘武斌博士担任董事会主席,任命Barry Quart博士为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董事会成员,David Szekeres为公司总裁
*** Kleanthis G. Xanthopoulos博士此前是康乃德董事会成员,也是Shoreline Biosciences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Stork Capital Life Sciences董事长;
***加入康乃德前,Barry Quart于2013年至2023年担任Heron Therapeutics CEO;加入康乃德前,David Szekeres在Sanford Burnham Prebys董事会任职,于2016年至2023年担任Heron Therapeutics首席运营官兼财务负责人。
中国创始人全部离职;一方面,其与众多中国Biotech面临同样的问题——产品创新实力不够;另一方面,在越来越严峻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会有更多在中美两地布局的中国Biotech“转型”吗?
01、含着金钥匙出生却中途折戟
目前在中国Biotech里似乎名声不大的康乃德,实则含着金钥匙出生。除了其两位创始人拥有丰富的创业背景和大健康领域管理经验外,自成立伊始其便备受资本青睐。*** 潘武宾早在2006年参与创建了中美冠科,并先后任中国区总裁、中美冠科COO和执行副总裁,也参与创建了辉瑞-冠科亚洲癌症研究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康乃德累计完成6轮融资,背后集结了启明创投、北极光创投、礼来亚洲基金、尚珹投资、凯风创投等多家明星VC/PE机构的身影。其中,启明创投在A、B、C三轮融资中均有投资;礼来亚洲基金参与C轮融资。
2021年3月,康乃德生物医药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发行价为17.00美元/股,收盘价为18.49美元/股,涨幅8.8%,市值近10亿美元。
资本看好康乃德或源自其2点特别之处:
- 一是技术路线非常专注,只钟情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治疗新药,完全不涉及当下火热的肿瘤领域。
- 二是目标创新质量非常之高,彼时康乃德在招股书表示,其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IL-4Rα单抗CBP-201(Rademikibart)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S1P1受体调节剂CBP-307是潜在Best-in-Class(同类最优)的两款创新药。
然而,BIC类创新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期望值拉得太高,落下时自然相比其他药企更脆弱一些。
从重磅上市到濒临退市只需一年时间。2022年6月,因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内低于1美元,康乃德生物收到了纳斯达克的退市警告通知。
“暴雷”事件从2021年底开始,此前支撑起康乃德高市值的CBP-201和CBP-307两款在研产品,不幸遭遇了连续的临床失败:
- 2021年11月,CBP-201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的全球II期临床结果公布,结果显示其达到了主要有效性终点,但未公布多个关键次要终点,当天其股价跌幅近60%。
- 2022年5月,CBP-307用于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II期topline结果公布,主要疗效终点显示出数值上的改善效果,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当天其股价再次暴跌近60%。
又一次闪崩发生在2023年。2023年11月,康乃德生物公布IL-4Rα单抗药物Rademikibart治疗中至重度特应性皮炎关键临床的52周数据。此后股价大跌近四成,原因还是数据不符合市场预期。
截至2024年Q1,启明创投股权占比约8.8%,礼来亚洲基金股权占比约6%。
IL-4Rα是IL-4受体和IL-13受体的共同亚基的全人源单抗,全球同类首创药物是赛诺菲的度普利尤单抗。
很显然,Rademikibart目前临床数据与进展都不及度普利尤单抗。而从中国市场竞争格局来看,除了已上市的度普利尤单抗,康诺亚的同类药物司普奇拜单抗(CM310)的上市许可申请已在今年4月底获国家药监局受理。有人指出,从未来商业化来看,Rademikibart在中国上市后,也较难跟早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度普利尤单抗相竞争。
02、中国创新药企全球化夹缝中求生存
从公告来看,康乃德表示,本次人事变动主要由于公司进入了商业化的准备阶段。
刚上任的董事会主席Kleanthis G. Xanthopoulos表示,“公司核心产品Rademikibart在哮喘和特应性皮炎方面产生了高度差异化的数据,这使得康乃德现已成为一家后期公司,并进入了商业化准备阶段。我希望通过新领导团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使Rademikibart和其它产品线的最大潜力/价值得以充分释放。”
在即将进入商业化阶段时,创始团队全面退出,这可能不仅涉及对产业前景的预期,而且作为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中国创新药企,它或许正处于艰难求存的境地。
2022年3月,美国推出《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及相关的“预摘牌名单”和“确定摘牌名单”涉及14家中国医药企业,其中也包括康乃德生物、天境生物、百济神州等。***《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是美国国会一项要求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声明它们不是由任何外国政府拥有或控制的法案。
而近年来,美国市场对于中国创新药企的“偏见”也一直存在。比如,“中国折扣”是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一项创新药交易潜规则,即如果创新药管线仅基于中国临床数据,其价格就会被打折。
2024年以来,无论是沸沸扬扬的“生物安全法案”,还是被美国众议院“中国特设委员会”盯上的金斯瑞,都显示地缘政治的压迫感。
全球化发展的中国创新药企真的很难。
此前天境生物也经历了管理层大换血,如今成为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生物技术公司。
- 2023年6月,天境生物任命Raj Kannan为首席执行官(Raj加入之际也正值天境生物即将迈入商业化阶段);
- 2023年8月,CEO Raj Kannan表示将优先推进美国境内的两个有前景的肿瘤临床资产,成为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生物技术公司。
- 2024年2月,天境生物(I-Mab)宣布,作为公司向美国生物技术公司(a U.S.-based biotech)转型战略的一部分,其中国子公司已与天境生物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签署最终协议,将剥离公司在中国的资产和业务运营。
而越来越多的中国Biotech带着“国际化基因”,这些企业或许也更有机会转型为全球生物技术公司,或被海外企业收购,比如:
- 亘喜生物,决定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时,其目标就是之后与美国研究所、企业合作,license-in或者并购(已被阿斯利康收购)。
- 联拓生物、信瑞诺、箕新药业,都是纯海外资本一手打造的“中国Biotech”。
- 葆元医药,在成立之初就定位为Global Biotech,并同时设立了纽约、杭州、北京、上海四大办事处。
- 普方生物,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在中国苏州设有分支机构。
- 安锐生物,定位为“China and USA-based”Biotech。
- 昂阔医药,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生物制药公司。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