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才经网——专业的财经网站-中国金融财经门户网站  文稿合作 QQ:58061970 电话:18957101161

《中国金融》|杨海军:农业保险撑起助农“保护伞”

中国金融杂志 微信号 2023-09-06 11:40:35

导读:内蒙古东西跨度较大,气候、自然环境多样,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畜禽规模性疾病疫病时有发生,农牧民对风险防范、保险保障的需求不断增加

作者|杨海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内蒙古监管局二级巡视员」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17期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要发挥好农牧业优势,从土地、科技、种源、水、草等方面入手,稳步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有机品牌打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内蒙古监管局(以下简称内蒙古监管局)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构建新时代农牧金融体系,不断探索农业保险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路径,充分发挥其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重要功能,推进内蒙古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天赋”内蒙古,农林牧草资源丰富

内蒙古农牧林草资源禀赋优异,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5个粮食规模外调省区、四大牧区之一,共有耕地1.39亿亩、草原13.2亿亩、森林3.92亿亩;粮食年产量达780.1亿斤,位居全国第六位;为全国供应25%的羊肉和20%的牛奶,是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和“奶罐”。但内蒙古东西跨度较大,气候、自然环境多样,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畜禽规模性疾病疫病时有发生,农牧民对风险防范、保险保障的需求不断增加。内蒙古监管局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有效助力支农惠农强农。

农业保险规模持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内蒙古早在2009年就开办了农业保险业务,并于同年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全国最早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地区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与探索,形成了政策性+商业性保险“双轮驱动”的特色支农保险体系。截至2023年上半年,内蒙古农业保险已实现12个盟市52个旗县全覆盖,拥有中央财政补贴的保险品种达到11个,获得省市县各级地方财政补贴的保险品种有几十个,为内蒙古农、牧、林、草及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000061)保险提供了全面风险保障和支持。“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由44亿元增加到67亿元,增长了52%;承保主要农作物从1亿亩增加到1.19亿亩,增长了19%,承保覆盖率达到90%;承保主要畜禽数量从719万头增加到1678万头,增长了133%;承保森林近4亿亩,实现天然林、防护林全覆盖;农业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额度从3361亿元提升至5171亿元,增长了54%,共计支付赔款109亿元,近700万户次农牧户受益。

监管多措推进,农业保险提质增效明显

近年来,内蒙古监管局会同财政、农牧、林草等部门持续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出台补贴及配套政策支持地方优势特色农牧业、农业保险产品服务与创新。目前,全区农业保险呈现健康有序发展态势,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补贴保险项目保费补贴占保费比达80%,盟市地方财政补贴项目保费补贴比也在70%以上,切实减轻农牧民缴费负担,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丰富完善农业农村保障体系,农业保险发展有“增量”

一是主粮成本与收入保险并进。在全区所有41个产粮大县开展了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试点,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每亩保障水平分别提升148%、132%、93%;在2个旗县开展玉米收入保险试点,落实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惠农政策,促进“稳粮增豆”。

二是将重要农畜产品纳入保险范围。将通辽市肉牛、锡林郭勒盟肉羊、阿拉善盟骆驼等5个畜种及畜产品,全区温室大棚及棚内作物、商都县的露地蔬菜、巴彦淖尔果蔬、通辽市红干椒四大类地方特色农产品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指导推动财险公司开发符合当地情况的商业性保险作为有益补充。2022年,政策性、商业性特色农业保险为莜麦、谷子、苹果、露地蔬菜等45个种植业品种及肉牛、肉羊、马匹、骆驼、鹿等21个畜禽品种提供风险保障超过56亿元,覆盖各类生产经营主体5.5万户(次)。

三是不断扩展保险责任。除农业保险主要面临的旱灾、雪灾、动物疾病疫病外,将农产品、生鲜乳、饲料的价格波动、农业气象变化等因素纳入保障范围,在全国率先落地森林、草原碳汇指数保险、生鲜乳价格保险,优化重启锡林郭勒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探索开展生猪、奶牛等养殖业大灾保险。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试点,将农田工程影响结构安全的潜在风险纳入保险保障范围。创新“保险+期货”“活体抵押贷款+牲畜死亡率保险”等综合保险模式。

推动风险与事故预防全覆盖,农业风险有“减量”

一是绘好“三张地图”,“地、空、天”一体化助力精准承保。指导财险公司利用地面、航空及卫星监测等科技手段,绘制“地块地图”“承保地图”“长势地图”,为土地轮作、校验等问题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撑,有效解决权属不清、投保率不足以及因灾害监测不及时导致农业经营风险扩大等问题。

二是做好“三个线上化”,科技、高效的过程管理强化保中管控。指导财险公司通过“验标线上化”“报案管理线上化”“灾害预警及评估线上化”,实现地块作物全验标,提升报案立案效率,缩短投保农户与保险的“最后一公里”,为农户事先预防、财险公司采取相关措施发挥重要警示提示作用。科技赋能有效降低农业保险运营成本,最大限度将财政资金精准投放给受灾农户。2022年,内蒙古农业保险综合费用率为9.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3个百分点。

三是加大防灾减损投入,有效实现“前置减险”。完善农业保险防灾减损制度机制,下放防灾减损费使用方向确定权至旗县,推动用于病虫害综合治理、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农田水利设施改造、防雹增雨设备改造等,为辅助政府部门完善防灾救灾方式,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市场化抓手。2022年,各财险公司累计投入防灾减损费1.14亿元,同比增长8%。

妥善应对灾害及风险事件,全力救险有“能量”

一是积极稳妥应对灾害。例如,2022年乌兰察布市出现大面积严重干旱灾情,督导财险公司快速应对承保、理赔,将农户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跟进内蒙古种植险重点灾情地区理赔支付进度,建立未决案件处理进度周监测机制。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运用“浦江经验”,坚持“走出来、走下去”,接待群访群诉群众,倾听诉求,做好解释说明及答复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指导财险公司积极妥善应对关键时间节点的信访、举报和投诉事件,争取农牧户理解和认同。

三是防止因灾致贫、返贫。协同乡村振兴、财政部门出台意见,指导财险公司用好政策谋划防贫保险救灾托底工作,筑牢防止因灾返贫保险保障屏障,确保不因农业灾害出现返贫现象,“防贫保”业务为全区临贫易贫边缘人群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600亿元。

四是联动抓实日常监测。指导辖内各监管分局充分发挥贴近基层一线的优势,扎实做好形势研判、农业保险监测、外部协调、风险提示、群访群诉与舆情风险处置等各项工作,履行好属地监管职责。

当前农业保险发展的掣肘因素

一是统一化费率与区域风险不匹配。内蒙古地形狭长,东西直线跨度2400多公里,南北直线跨度1700公里,土壤种类、地貌、草原类型复杂多样,水资源分布不均,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并存,东中西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目前内蒙古同品种的作物、畜禽等保险产品在不同区域使用统一保险费率,导致不同风险区保费充足度错配、保费负担不均衡,影响理赔质量和惠农效果。

二是承保机构频繁变动与农业保险精耕细作的要求不匹配。表现为农业保险承办主体招标工作相对频繁,种植险中标服务期仅为3年,部分地市养殖险招标服务期更是仅有1~2年。财险公司经常面临区域承办资格易主问题,存在不敢投入、不愿投入、不敢增员、挣一年算一年的短视行为等。

三是信息渠道不通与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要求不匹配。在种植险承保中,存在村级土地确权数据、旗县级农畜存出栏数据与当地财险公司承保信息不匹配的问题,部分地区对是否属于保险标的耕地(如位于河滩、蓄洪、行洪、滞洪区域不应为保险标的)界定不清,导致财险公司缺乏准确的耕地数据。在养殖险承保中,部分地区缺乏牲畜参保数量的过程化管控平台,对实现精准承保、精准理赔提出了较大挑战,治理虚假承保套取财政补贴资金问题缺乏有效抓手。

四是部分粗放经营行为与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匹配。部分农业保险产品定价缺乏相关气象灾害损失、病虫草害损失、农产品价格波动等数据支撑,各财险公司在制定保险条款与厘定保险费率时缺乏统一的共享平台,导致产品定价依据不足、科学性不强,落实费率动态调整机制面临一定障碍。在种植险理赔工作中,缺乏统一科学的理赔标准,导致灾后理赔易产生纠纷。在养殖险理赔方面,部分地区无害化处理机构数量不足,只是通过焚烧、深埋等简单方式处理,理赔工作不能有效避免道德风险。

以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助力多元化粮油肉及其他特色农产品供给体系建设。应出台政策支持加快地方优势特色杂粮、油料作物、肉用畜禽等保险发展,会同财政、农牧等部门扩大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财政补贴范围。

推动保险服务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三农”数据与保险数据深度共享,开展“农业保险+”,推进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权)等金融工具联动,扩大基准农田建设为高标准农田范围,丰富和完善各类农牧业保险产品体系。

提升农业保险规范化经营水平。加大对农业保险市场秩序的治理力度,客观审慎实施农业保险产品管理,建立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机构经营情况定期公布符合农业保险经营条件的机构名单。探索开通行政许可“绿色通道”,支持保险服务网络向农牧区延伸。■

(责任编辑  马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董萍萍 )

标签:

热门文章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