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供应链正向“网状共生关系”转变|2023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马嘉璐 陈梦璇 南沙报道
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大潮下,汽车产业链的组织方式也发生着变化。10月31日,在广州南沙举办的2023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判断,汽车供应链正在发生向“网状共生关系”转变的重大变化,整车企业及零部件企业都在其中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以使整个生态更加健康、可持续。
2023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高层论坛:多重挑战下汽车供应链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自主办方
网状关系要求更紧密的协作
“网状共生关系”,意味着上下游各环节需要建立更紧密、更深度的协作。以前,零部件企业只需要按照设计图纸按部就班地生产即可,但在网状结构下,零部件企业在整车设计的早期就要参与进来。
纳芯微电子创始人、董事长、CEO王升杨提到,迭代周期的缩短可能是这种转变的推动力之一。他观察到,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背景下,整车从研发、生产乃至量产的周期比以往大幅压缩。如果按照原来的生产方式,即整车企业先完成新车型的设计,再分包定点明确各零部件的规格,再交给供应商去完成生产,这个周期会被拉得很长。因此,大幅缩短的开发周期,势必要求汽车供应链需要以一种更加高效、更加紧密的方式来协同。
王升杨以汽车芯片来举例说明。汽车芯片从设计到量产可能需要一年半至两年、三年的时间。如果仅仅去等待整车企业明确自己的需求之后再去生产芯片,就会大大滞后。那么,在市场驱动之下,芯片生产如何去适应车型迭代的节奏?这就需要双方紧密合作、充分沟通,面向两三年后的市场提前布局,共同规划产品的技术目标。“从单纯的‘买东西’和‘卖东西’,走向融合共生。”
此前,汽车行业经历过缺芯的阵痛。市场的水温变化逐级传导,造成了信息的失真,使得每次调整都有两至三个月的滞后时间。“在网状架构中,信息不再是一级一级传递,而是可以有直接的沟通。”英飞凌科技大中华区汽车电子事业部副总裁王岩认为,信息链条的缩短有利于提升管理效率,各环节的企业都会获益。
当前供应链受到空前重视
在汽车产业的微笑曲线中,高附加值的部分越来越集中在上游的供应链环节。供应链被放在了空前受重视的战略高度。
“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放弃供应链,就是放弃对自己企业发展命运的把控。”张永伟指出,对企业而言,供应链的效能、活力和风险深刻影响着企业在降本提质、新技术导入和保证业务连续性方面的能力,成为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对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发展供应链也将成为一个地方发展汽车产业的杀手锏。
那么,对于地方而言,如何通过供应链带动产业链的发展?张永伟提出三种方式:一是支持头部企业的供应链本地化,实现当地的产业链发展;二是建立多元化的供应链服务体系,包含从物流、贸易、信息、金融、数据、到大型基础设施等生产性服务业,帮助全链条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建立供应链的供需对接平台,借助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力量,实现产业之间的协同。
此外,张永伟观察到,新的跨界企业如能源、ICT、消费电子、云计算等,也已经成为推动全球汽车供应链变革的核心力量;汇聚“研、产、供、销、服”的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链,将是汽车供应链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成为优化管理、协同供应链和创造新价值的关键。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