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领域公益检察建设情况如何 最高检开放日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俊 北京报道
生态环境利益作为一种公共利益,如何避免公地悲剧一直是社会讨论热点,由此也促进了公益诉讼制度的诞生。2017年7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检察公益诉讼为解决公地悲剧、加强公益司法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是最初确定的“四个法定领域”之一。
9月20日,最高检举行第四十三次检察开放日,主题就是生态环境领域的公益检察建设情况,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志愿者“零距离”接触生态环境领域公益司法保护之路。
开放日上,据最高检第八厅副厅长徐全兵介绍,自2017年7月至2022年12月,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40万余件,占全部案件总数的52.3%。通过办案督促恢复被毁损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790万余亩,回收和清理各类垃圾、固体废物4700万余吨,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102亿余元。一大批“硬骨头”案件的成功办理,有力促进了生态环境公益保护和治理能力提升。
这几年,检察机关服务长江生态保护修复。联合公安部、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共同开展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助力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沿线港口众多,船舶污染成为顽疾,最高检直接以公益诉讼立案,四级检察院上下联动一体履职,推动多部门协同、全流域联动治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贯彻黄河保护法,制定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8条意见,发布33件典型案例。会同水利部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办案1000余件。
群众关注关切至关重要。据了解,2020年起检察机关连续三年开展“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聚焦包括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尾矿污染在内的七个方面问题,办案19.8万余件。组织陕西、山西、河南检察机关开展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监督活动,办案1400余件。并且,从更高层面、更深层次促进环境治理。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加大最高检、省级检察院自办案件力度。“万峰湖、南四湖水域连接多省,上下游、左右岸治理不一,污染多年。最高检直接立案,四级检察院形成合力,助推地方政府联手共治,再现一湖碧水。”徐全兵说。
办案同时,检察机关最大限度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综合采取损害赔偿、增殖放流、补植复绿、异地修复、劳务代偿、技改抵扣等多种方式,督促做好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比如,江苏省南京市某水务有限公司污染环境,造成生态环境损害4.7亿元。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最终以“现金赔偿+替代性修复”方式调解结案。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