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才经网——专业的财经网站-中国金融财经门户网站  文稿合作 QQ:58061970 电话:18957101161

地产政策超预期,房价今后会大涨吗?

马马道来 微信号 2023-09-19 20:06:36

(节目录制于2023年9月7日)

大家好,欢迎来到魔方专家说,我是伊浩鑫,一个愿意为投资者说话的财经主播。还是有请理财魔方的联合创始人,首席金融专家,马永谙马老师。

伊浩鑫:我们都知道,这两年咱们A股的表现不是很好,权益类组合的表现都不是太好。但是我们近期收到客户一条这样的反馈,说他自己近几年的投资回报还可以,2021年是7%,2022年是3.5%,2023年至今是4%左右,而咱们理财魔方的全天候风险等级10的组合,近两年的收益是-19%,风险等级7的组合近两年的收益是-13%,这么一对比呢?差距有点大!马老师,您针对投资者对于收益的反馈,有什么想交流的吗?

马老师:

嗯,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不得不说,如果这几年的累计收益能够超过10%,那么基本上可以说是跑赢了大部分的公募基金经理,业绩非常的不错。所以我对客户的反馈,或者说是抱怨是非常理解的。

当然,我们也得客观来分析一下这个事情。这几年表现最好的资产是什么?如果你买了房产或者是股票,那么收益肯定不好,整体都是处于一个缩水的状态。可能有朋友说黄金的表现不错,但如果你是从2021年年中持有到现在,那么也就是个不赔不赚的状态。

为什么大多数资产的表现不好?根本上来说,房产低迷的原因主要是需求与供给天枰发生变化,以前是需求大于供给,现在在很多城市反而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在我国粗狂的以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接近尾声的时候,房子的金融增值能力,大幅度下降。再说股市。股市虽然并不能与经济完全划等号,但它肯定也是受到经济基本面,企业基本面影响的,经济不好,股市下行的风险就会增加。

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政策就会发力,比如降准降息,调整市场利率就是一种方式。利率下调,最受益的肯定是债券,而且经济下行的时间越长,债券获取收益也就越好。从2021年至2023年年中,我们的经济状况大家应该也都清楚。如果说GDP同比指数不够直观的话,我们从社消费总额中也能看到,基本上是处于一个持续下滑的态势。如此一来,就导致在大类资产中,在过去两至三年的时间里债券的表现是非常不错的。

但我们如果把时间拉长,比如从2008年9月份到今年9月份这15年的时间里,债券指数的大概是上涨75%,年化收益在4%左右。而万得全A指数的同期涨幅是342%,年化收益在8.5%左右,如果按照股票型公募基金来计算,过去15年的年化收益率超过了14%。这不是我说的,大家百度一下也能获得同样的答案。

所以说,如果只是某一段时间,那么某单一资产的收益率可能会很高,比如过去几年的商品类资产的表现也很不错,但是把时间维度拉长,还是股票型公募基金的投资收益更高。全天候组合过去两年之所以跑不赢债券基金,主要是大部分资产都在股票市场之中,当然,反过来说,未来股市涨起来,全天候组合也能跟得上市场涨幅,获得的收益肯定高于同期债券。

伊浩鑫:最近一线城市认房不认贷的信息是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度,尤其是北京!网传,在政策公布的第一天,很多业主调高了自己的二手房挂牌价,同时,近几日的房屋成交量也在迅速增长。您之前不是说房子不再是最好的投资品吗?怎么这政策一放开,价格马上就涨上去了呢?好像比股市投资的收益要好很多啊?

马老师:

最近网上确实出现了不少关于一线城市楼市政策放开后,房价上涨的信息。据说有购房者准备买房,价格与业主基本都谈好了,就是定金可能要晚两天支付,结果北京“认房不认贷”的消息一出,业主直接涨价60万。至于信息的真假我们不得而知,但“认房不认贷”的政策落地后,确实刺激了房屋成交量的恢复,甚至有楼盘销售表示,周末两天的成交量,已经超过了之前月度的成交量。

讲到这我想让大家回顾一下今年年初的时候,当时口罩刚刚结束,又赶上春节放假前期,旅游和电影市场爆火,于是造成了一种假象,就是经济要复苏,而且是快速复苏。不只是消费者,企业在这个时候也开始疯狂的补库存。结果就是,春节后,经济持续下滑,到了6-8月份,降至冰点。我当时就跟所有的投资者说,不要太乐观。

然后我们再对比一下当下的楼市,是否有些相似呢?我不否认,楼市新政肯定会短时间内释放一些需求,但这种短期爆发的需求往往没有持续性,对此,我反而更看好未来楼市持续的复苏,而不是当下短期成交量的放大。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未来三十年中国商品住宅销售中枢或趋势性走低。只不过未来地产下行速度并非线性,而是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梯次下移。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除了供需的天枰发生倾斜以外,楼市过度的繁荣必然会造成金融系统的风险,比如当年的日本,而且会压缩消费者的日常支出。所以,将房价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才是政府最愿意看到的。

而我们的资本市场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截止到2021年,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占比大约20%,基金等权益类资产占比不到10%,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总收入不到8.8%。而发达国家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可以达到40%,绝大部分投资于股票、基金,美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收入的22%左右。两相比较差距巨大。

因此,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从长远的角度看,股市的投资回报将是最高的。

伊浩鑫:那如果我们现在要投入股市的话,您还是建议使用十份定投的方式介入吗?近期政策频出,会不会加快股市的反弹呢?再通过十份定投的方式介入,是不是有点晚了呢?

马老师:

其实还好,现在还不能说晚,毕竟我们的十份定投计划只是开始了两个星期,更重要的是,从政策底到市场底是一个模糊的过程,没有人能精确预判出市场的底部究竟在哪里?再说了,3100点和3200点又有什么区别呢?无需特别在意时点的问题!

十份定投计划的关键就是拿到一个平均成本的筹码。我之前也讲过这个问题了,按照4:4:2的比例,分别投入到全天候组合,股债平衡组合,以及低估值组合中,相对于上两期定投计划,降低了全天候组合的比例,增加了低估值组合的比例。主要原因就在于投入时机更好,获取的可能收益更高。

伊浩鑫:对于组合,有投资者对我们的费用提出了质疑。有投资者说,我购买了你们理财魔方的组合,每年有一个0.5%的投顾费用,为什么会有这个费用,你们理财魔方是不是为了赚这个投顾费,才让我们拼命买组合的呢?你们理财魔方是靠什么生存的呢?

马老师:

是的,确实有一个每年0.5%的投顾费用,这个不假。

了解我们理财魔方的朋友应该知道,我们以前是不收费的,购买我们提供的组合方案也是没有费用的,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投顾费,主要还是监管机构的要求,并非由我们来决定的,更何况,这个费用我们理财魔方并不收取,而是由第三方投顾机构直接收取的。

所以有投资者说理财魔方是为了投顾费才让大家去买我们这个组合的,其实确实有些冤枉了,其它平台,只要是正规的持牌机构,也会收这个费用的。当然,对于这个费用的质疑,我也十分理解,毕竟在行情不好,大家收益不好的时候,总会对额外的支出有些不满,这也很正常。反过来说,如果未来盈利了,赚到钱了,这个投顾费用还是按照规定的每年0.5%来收取。

对于我们理财魔方来说,我也可以直白地告诉大家,规模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最看重的就是在完善的服务以及可控的风险下,规模的增长。当然,这个规模必须是我们能够承载的。比如我们如果认为自己的服务质量不够好,无法达到客户的满意,超出了我们的承载力,那么规模的增长反而是负累,这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规模增长,大家购买了组合中的基金,只要基金是通过我们购买的,那么基金公司自然是会返给我们一笔钱,这也是客观的事实,我都会直白地告诉大家。另外,在生存上,我们理财魔方有稳定的投资方,也都是国内外著名的投资机构,可能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拉投资本身就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情,而对于我们理财魔方来说,都是投资人来找我们。

所以,对于理财魔方生存的问题,大家可以放心,我们活得很好。

伊浩鑫:接下来我们聊个最近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华为mate60突然发布,引起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虽然说华为没有官宣这个事情,但是网传这台手机是使用了5G芯片。我们都知道,华为这几年被对面严格限使用5G芯片,造成了手机销量的严重下滑。而5G芯片的面试,被更多人解读为我们国产芯片的突破,我们彻底突破了封锁。马老师怎么看这件事情,另外,近期芯片板块出现了反弹,理财魔方有配置这个板块吗?

马老师:

这件事情我觉得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如果芯片真的突破了封锁,那么对于我们整个产业升级是有好处的,可以说是意义重大。大家应该知道,很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比如南美那里的国家,除了自身政治和高福利的原因外,缺乏关键产业链输出也很关键。这么说吧,大家都知道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护城河也很关键。比如对我们中国而言,我们的工业加工产业就一个重要的护城河,但如果产出的关键被卡住,那么你的订单就有可能被抢,你的升级之路就会被阻,甚至可能陷入到中等收入陷阱。

但如果你出口从加工由低端至高端,比如从手机外壳出口升值为整体手机工艺输出,乃至整机品牌输出,如此就会提升你得产业链地位,也许未来有可能促进文化输出。这就是芯片突破的意义所在。

第二,从全球的角度来说,芯片其实并非一个新型产业,已经非常成熟了,很多地方已经不能用成长估值来对芯片板块进行定价了。如果我们的芯片真的出现了巨大的突破,那么短时间内,可能会有一个爆发式增长,但是长期的增长空间,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高。因此,可以期待,但预期还是要保持理性。

我们理财魔方的组合基本上都是全市场配置,相关的基金中会有对于芯片的板块的配置,但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机会当中肯定也有不小的风险,你看上半年芯片板块的业绩并不好,7纳米能给板块空间提升多少也无法确定,整个板块的不确定性也是有的,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全市场配置。换个角度来说,市场这样低的位置,我们没有必要把眼光局限于一个行业、一个板块,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果未来市场反弹,如何才能不被甩在市场之后?显然,全市场配置就没有这个风险。

伊浩鑫:非常感谢马老师今天跟我们分享的内容。我们看A股的历史,股市跌的时间越长,政策出台的力度越大,频次也就越高,而当政策落地初期,市场的反应往往是不佳的,甚至还会有小幅回落,但一旦集中释放,上涨速度就会非常快,空间也就会比较大。所以,如果你的风险承受能力足够,可以适当选择加仓,比如用马老师刚才提到的十份定投计划,我也是这么做的。

文章来源:根据喜马拉雅《小马哥财道》录音整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马马道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标签:

热门文章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