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才经网——专业的财经网站-中国金融财经门户网站  文稿合作 QQ:58061970 电话:18957101161

讲述长城“守护者”们的故事:纪录片《我辈复登临》今日上线

界面新闻 2023-11-07 09:49:24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长城跨越数省的庞大规模、历经千年的厚重历史成就了俗语中登上长城的豪迈。然而,承载着诸多历史重量的长城,也长时间承受着来自自然界和人为的各种侵蚀与损坏。亦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被称为长城的守护者,为了减少这些损坏而付出诸多心血投入巨大精力,他们的经历和长城沿线非遗文化的故事被导演李秋生用镜头记录了下来,这部讲述北京长城文化的纪录片《我辈复登临》于今日上线。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于2019年联合发布的《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中指出,位于东部、中部地区的长城段面临的人为破坏因素以建设压力为主,尤其是长城关、堡等面临居民生活、城镇建设、旅游开发等多方面威胁。墙体濒临消失和已经消失的长城点段约占总数的51.2%

为了减少和更好地监控到这些破坏因素,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也加入到了保护长城的措施中。比如今年9月,北京首次启动了航拍监测手段,通过无人机对长城现状数据进行采集等。而在此之前,长城的损毁情况需要完全凭借巡查员们每日定时徒步前往查看。

张文友

除了自然侵蚀的部分,还存在因游客涂鸦、烧烤、偷盗使得长城砖块丢失损毁的情况。长城巡查员张文友已经守护了长城数十载,他自幼生长在怀柔撞道口村,长城上的石碑、砖垛、石阶和回音壁对他来说不是一个遥远的文化符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童年回忆。在巡视长城的时候,如果遇到游客刻字或涂鸦的情况,张文友都会上前阻拦,有时却反遭游客破口大骂。

而巡查员的存在不仅仅是照看和守护长城,有时也是在照看游客的安危。在纪录片中就记录了张文友有一次搭救一位登长城时不小心踏空的小朋友的故事。李秋生告诉界面文化,张文友做巡查员并不是为了赚钱,他经常提早上班,推迟下班,担心长城和游客们的安危。

除了在长城上涂鸦,还有人从长城上“搬砖”。这些人喜欢将长城的砖拿回家当作垫脚石,“垫脚石的意思就是拿古代的砖垫在课桌脚下,这样孩子就能学习好。还有人拿砖开槽放置茶具,用来喝茶。”李秋生解释道。这些被搬走的砖,有的被巡查员们及时发现并追回,重新砌进了城墙,有的则不知所踪。而更多受损的砖则是被游客烧烤时的炭火熏黑了。“首先烤炉边的墙肯定是熏黑了,而且有人搭帐篷的时候直接把钢筋往城墙砖缝里扎,这也是一种损坏。长城周围还有草和树,烧烤的时候不注意,一旦着了火这一片就全烧黑了。烧烤完乱扔垃圾的问题也很严重。”李秋生补充道。

梅景田老人的背影

被评选为“优秀长城守护员”的梅景田老人今年已经77岁了,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已经守护长城长达四十余年。时至今日,他依然每周定时来到长城巡查,遇到乱刻乱画、野外用火或者乱扔垃圾的游客他都会及时劝阻。梅景田如今患有耳聋、心脏病等疾病,在巡视长城的过程中曾多次摔倒在长城上。家人都劝阻他不要再去了,但他还是希望能在自己可以走动的时候多去看看长城。他还特意让儿子给自己买了一台相机,等到实在登不上不了长城的时候,能通过照片再看一看自己曾经用心守护过的砖墙。

保护长城,不仅是指长城的主体建筑,也包含了长城沿线的民俗活动和历史记忆。长城作为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曾饱经战火,其沿线有很多抗战博物馆和纪念馆。2005年,杨国庆在进行户外运动时,发现眼前的场景与电影中的战壕十分相似,在查询了《昌平掌故》等文献后,他确定自己当时所经过的地方就是抗日战争南口战役的发生地,但关于这场战役和抗战人物的报道却寥寥无几。于是2006年起,他每日不辞辛劳地前往昌平一带收集战争中的遗留物品,并在自己家中建造了一座小型抗战博物馆。同样值得留存的民俗活动还有打铁花、龙鼓、民间花会等等,毕竟“有了这些会打铁花的非遗传承人在,我们才能知道当时的炼铁技术怎么样。”李秋生在采访中说道。

密云区九曲黄河灯阵小演员

这些长城人保护长城及沿线非遗文化的故事都在《我辈复登临》中一一展现,当被问及为何纪录片更多选取了“人”的视角,而非直接以“城”的视角示人时,李秋生说,“比起以物质形态存留下来的长城,生活在长城周边的各种人的身上存留着更为鲜活、具体、个性化的长城信息。或者说,长城墙体留下的是长城的物理形态,而长城人留下的是长城的基因。”

据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乔卉介绍,这也是“文化研究院围绕北京市‘一城三带’建设推出的纪录片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纪录片以现实人物作为主线讲述长城文化保护的故事,共有六集,分别为《登者》《护者》《居者》《卫者》《观者》《承者》。据悉,《我辈复登临》将于117日起在爱奇艺纪录片频道上线播出。

标签: 文艺圈

热门文章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