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学:大凉山是中国最具后发优势的休闲度假胜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高江虹 西昌报道
8月11日,由中共凉山州委、凉山州人民政府主办,凉山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承办的“文旅融合 文化赋能 推进文旅强州高质量发展——2023年第八届凉山彝族火把节文旅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隆重举办。
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致辞时表示,新时代对文旅业做出了新的定位、新格局对文旅消费提出了新需求、新消费对文旅提振提出了新指向、新旅游对文旅消费赋予了新使命,因此新时期对大凉山也提出了新要求。吴文学建议,大凉山主要是要做好两类产品,一类是地区供给型的产品,一类是区域辐射型的产品。“3晚5天是大产品,2晚3天是中产品,5晚7天是终极产品。”
“大凉山是中国最具后发优势的休闲度假胜地。”吴文学对大凉山的自然资源优势赞不绝口,他指出凉山州拥有雄伟的雪山冰川、壮丽的大峡谷、宁静的高原湖泊、苍莽的森林草甸、多样性的珍稀动植物,多民族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多彩的歌舞节庆、特有的红色精品,被誉为“东方休斯顿”的卫星发射基地,特别是17度/年气温和中海拔地域等优势,构成了凉山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旅游业发展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没有完全破解的问题。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真正资源禀赋好的地方,并没有成为热闹的旅游目的地,”吴文学指出,在旅游“卖资源”年代结束的现在,要防止把资源优势,停留在描述中;防止把富集的产品优势,消失在叠加中;防止把“资源”当“产品”,把“描述”当“卖点”,是需注意防止和解决的问题。吴文学认为,再好的资源地,也要坚持资源价值转换,坚持产品建设,坚持公共服务品质建设,“资源”是故事,“产品”是“消费”,“产品”+“服务”才是用来换钱的。“搞旅游为了热闹的年代已经结束,搞旅游就是要实现人流、物流、商流、货币流、资本流,”吴文学认为,旅游是要过日子,是要来发展企业,发展社会,让老百姓赚钱的、让政府有税收的产业。
“我们的城市是‘热闹了才来人’,而不是‘来人了才热闹’,” 吴文学指出,要重拾“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不是经济一出问题,再去促消费;产业发展遇难题了,再去抓旅游。
吴文学建议凉山州要坚持文旅产业的“守正、特色发展”。重点建设两类产品,一类是“地区供给性产品”;一类是“区域辐射性的产品”。他还特别指出“全域旅游”是个目标指向,但要防止全域的误导,防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吴文学认为,全面小康社会对应的是旅游业五个时代的到来: 主题乐园时代、邮轮游艇时代、露营旅游时代、研学旅游时代和旅居时代。他认为,大凉山完全可以依据这样一个规律,有序地发展旅游业。
吴文学建议凉山州要坚持融合发展,旅游业之所以被误认为“富民不富政府”,就是因为没有同产业、产品对接,做“人流”目的是为“货币流”,前提是“物畅其流”,现在依然停留在“卖门票”、“卖房票”、“卖饭票”、“卖打卡”层面,不是在做“消费服务经济”,是用“旅游的方式做旅游”,因此提醒凉山文旅要吸取教训将消费服务经济作为城市竞争的核心要素。
标签:
